中国教育报:向家长借取教育智慧

微信图片_20191212111804

 

向家长借取教育智慧

杨刚雷

       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,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。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,讲好“人生第一课”,家长责无旁贷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,办好教育事业,家庭、学校、政府、社会都有责任。今年2月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》,要求各级各类学校“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”。作为教育工作者,我们应肩负起综合协调学校、家庭和社会等教育因素的责任,密切教育衔接,形成教育互补,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育合力。

创新家校共育模式

 儿童走进学校之后,还带着来自家庭教育的烙印,带着父母性格与行为的烙印。优秀的教育因素将引领学生与学校同向同行,教育效果事半功倍;有害的教育因素将导致学生与学校逆向背行,教育效果事倍功半。

 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:“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。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,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。”因此,在办学过程中,学校有责任、有义务唤醒家长的教育自觉,让家庭与学校一道担负起育人使命。

 现实中,大多数家长成长在传统家庭中,习惯于居高临下地教育孩子。学校有必要在与家长的交流中,帮助他们建立一些基本的家庭教育理念,唤醒孩子的自我意识和成长潜能,在家庭教育环节减少问题学生的产生,防止出现教育极端案例,并进一步融洽父母关系、师生关系、家校关系。开办“家长学堂”是一个有效手段,校长、年级主任、教育专家等为家长上课或者与家长交流,各种教育思想、教育方法汇聚、碰撞,启迪并动员家长主动承担起教育学生的责任,积极配合学校各项工作,使学校、家庭、社会形成合力,共同做好学校管理。

 教师与家长的关系,应由从属关系变为同事关系。同事关系是家长作为教育者的身份定位,会暗示家长以教育者的态度去关注孩子,身体力行,言传身教,以无声的个人榜样去感染孩子的心灵;以同事的身份与班主任、任课教师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,解决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甚至痼疾。同时,还可以充分挖掘优秀家长资源,开设“家长讲堂”。家长本身就是一种资源,可以从中挖掘的教育资源非常丰富,比如,从家庭教育、社会实践、岗位技能等方面,提炼出社会责任、感恩、理想、诚信等因素,让家长结合个人成长经历或社会实践,现身说法,拓宽学生视野,促进学生的道德养成和品质培养。

打造家校共育载体

 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,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但是,“怎样培养人”是学校、教师和家长共同思考的问题。当前,学校、教师、家长往往存有重“智育”轻“德育”的思想,德育就成了难题。教育实践中,我们尝试了将家校融合建设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做法,通过不断探索家校融合建设的活动载体,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师生与家长参与的共育活动。

 以家长会为载体,将传统的成绩汇报式家长会、喜报式家长会、收费式家长会、告状式家长会,变革为家庭调研式家长会、问题解决式家长会、教育资源共享式家长会、互联互通式家长会,转变学生对家长会的认知,让他们由害怕转变为期望。以开展家访日、家长开放日、家长义工日、家风展示日等系列活动为载体,让师生共同参与,努力激发家校共育新活力。以“考试服务中心”为载体,提升服务质量。以“校长信箱”“校长恳谈日”为载体,让家长以“微议案”的方式,对学校发展与建设、组织与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,对师德与师风、师资水平等进行民主评议。以班级微信群为载体,及时提醒家长关注孩子的表现,寻求问题解决方案。

在德育中利用心理学研究成果,创新探索了心理共育载体。开设心理测量室、音乐减压室、沙盘游戏治疗室、谈话室等6个功能室,通过“心理访谈”方式,让家长和学生面对面交流,由心理辅导老师帮助其解决梗阻于心的困惑或心结,甚至化解家庭矛盾,让学生轻松愉悦地投入学习。

 探寻家校共育科学途径

 俄罗斯文学家列夫•托尔斯泰说过,教育孩子的实质是教育自己,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,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,父母的一言一行、一举一动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要让家长增强孩子自我教育的意识,增强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性。

 峰值体验,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育人效果。为了让家长和孩子经历带有高峰体验的顷刻,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趣味和励志活动,如趣味运动会、家庭书画展、50华里徒步研学等活动。我们每年组织部分学生和家长到内黄县二帝陵景区,举办颛顼帝喾陵恭颂大会,弘扬华夏文明,凝聚民族精神。在50华里徒步研学中,由家长言传身教,引领学子走向大自然,拓展眼界,感受美好生活。

 由家长示范引领的实践活动,也是富有教育价值的活动。譬如在校园内开辟杏园、桃园、李子园、柿子园,家长手把手地教给学生一些种植知识,由学生负责除草、施肥、浇水、捉虫。每年高考临近,一颗颗金灿灿的杏子挂满枝头,家长把金杏送给老师,意谓“杏”(幸)福永相伴;老师把金杏送给高三学子,意谓“杏”(幸)运时刻相随;学生把鲜桃恭敬地呈送给老师,感谢辛勤培育桃李之情。当柿子成熟之时,学生为家长送上“柿柿如意”的美好祝福。

 家校融合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,充分发挥在学校发展、学生德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。

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,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,若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,都不能承担起塑造人的细微、复杂的任务。实践证明,家校融合工作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。

 

    (作者系河南省内黄县第一中学党委书记、校长)

2019年12月12日 11:30
浏览量:0
收藏
网站首页    校园动态    校园快讯    中国教育报:向家长借取教育智慧

最新动态